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一
学校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就我校布局调整前后情况做如下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地处石门镇政府所在地,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系天祝建材化工总厂职工子弟学校,2006年3月,学校整体移交地方管理。学校现占地面积14000㎡,建筑面积1775㎡。服务半径约6公里,辐射5个自然村和一个居委会。学校多媒体电教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仪器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完善。
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9人,其中女生44人,寄宿生28人。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女教师9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7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镇级骨干教师4人。
2006年共有学生186人,有教师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本科学历教师2人,大专学历教师15人,中专学历教师1人;2007年9月学校布局调整中河湾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并入我校17人,全校共有学生167人,有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本科学历教师4人,大专学历 教师17人;2008年春季从河湾小学并入我校三、四年级学生16人,秋季并入我校三年级学生5人,共并入学生21人,学校共有学生189人,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本科学历教师5人,大专学历教师16人;2009年共有学生169人,有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本科学历教师7人,大专学历教师14人;2010年共有学生158人,从河湾并入我校4人,有教师2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2人,本科学历教师12人,大专学历教师8人;2011年共有学生127人,从河湾并入我校4人,有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本科学历教师11人,大专学历教师7人。
我校2006年招生18人;自布局调整后,2007年招生40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17人;2008年招生37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21人;2009年招生18人;2010年招生27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4人;2011年招生23人,其中来河湾村学生4人,除搬迁人口外其余适龄儿童都按时入学,学校招生生源进一步扩大。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办学设施条件。
布局调整之前,学校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规模过小、大量危房等问题, 办学条件较差。布局调整之后, 通过撤并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 并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远程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3月,学校由企业整体移交地方后,依托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投资64万元对学校进 行了新建和改造,使校园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学校的撤并使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充实和改善。2007年5月,教育局给学校配备了一套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投影机一台,学校投资3.5万元购臵了电脑、音箱等设备,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电教室,实现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接收。2007年9月,学校建立了图书室,辅导站先后从宽沟小学和河湾小学调拨了一部分图书,2008年4月,辅导站号召全学区教师为我校捐款,购买图书343册,2009年—2010年,“欣欣教育基金会”和“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为我校捐赠了一部分图书,使我校图书室藏书从无到有,图书室藏书达到3350册,图书室建设初具规模。2008年6月,投资1.2万元对教学主干道进行硬化,修建花园11个,栽种松柏树、花灌木、花乔木100余株,初步实现了校园的绿化。2010年5月,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拨款6万元,建成了一所拥有21台电脑的微机室,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上一节微机课,我校信息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余万元对学校教学区进行了硬化,学校投资8万余元粉刷校舍、油漆门窗、订做展牌,加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学校的亮化、美化,至此学校的“三化”工程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通过与师生和学生家长交流, 他们对学校布局调整后办学条件的改善表示认可;尽管与城市相比,办学条件仍然有差距, 但比起调整前的状况, 无论是学校师生还 是当地群众, 普遍认为“现在好多了”。
(二)改善了师资队伍状况。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臵的变化或学校数量上的增减, 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组和变动。以学科结构为例, 布局调整前, 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学, 由于规模过小, 多数学校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的专任老师, 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而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教师队伍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 各学校各学科基本上都配臵了专职教师, 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辅导站从石门中心小学为我校调配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名,从河湾小学为我校调配了语文、数学、英语等骨干教师多名,县教育局还对科学、美术、音乐等兼任教师进行了培训,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种变化还表现在, 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了, 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可能增大了, 师德建设的要求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如,我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高教育,学校从原有极少数骨干教师的基础上持续增加至目前的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镇级骨干教师3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得以充实。教师本科学历人数由2006年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11人,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辅导站、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出现了一批爱 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
学校规模效益是指随着学校的规模即学生人数增加而培养学生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由于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规模效益的产生必须基于三个条件, 即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资源使用的适当性和规模扩大的有限性;因此, 学校规模必须是适度的, 过小过大都导致效益的损失。无论学校规模多小, 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以及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 这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难以合理配臵和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布局调整, 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 可避免分散办学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自2006年布局调整以来,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加强,生均教学成本较布局调整前有明显的下降,如原来河湾小学有学生60多人,教师12人,最小的班只有几名学生,生均教学成本较高。布局调整后,我校最多时学生达到189人,平均每班学生25人,生均教育成本大大降低。
(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 由于学校布局分散, 办学条件差, 加上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原因, 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今, 通过调整, 有计划地撤并了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 合理配臵了有限 的教育资源, 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 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2009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我校综合成绩在全县90所完全小学中排名第18名,连续两年获得“全镇教育教学目标考核一等奖”。2010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双科、三科及格率均达到87.5%;2011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双科、三科及格率达到83.3%。
三、布局调整后的情况
1、学校布局调整后,河湾村学由原先的完全小学调整为村学(含学前班、一、二年级教学点),该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县政府学校布局调整安排,石门镇政府、教育辅导站对学校原资产进行了调整,2009年3月24日河湾小学部分固定资产移交到我校。移交的资产有远程教育系统及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11件,价值27780元;单人课桌凳、火炉、床板等生活用品12套件,图书803册,共计价值7700元。此外,其余设施设备仍在使用中,该校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维护力度,目前,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学校运转正常。
2、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我校服务半径的扩大,寄宿学生的不断增加,对寄宿生的食宿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加大了对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在寄宿生的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校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寄宿生管理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 色。在宿舍管理方面,实行了“三线一统一”的管理模式:“三线”是指牙具、暖壶、毛巾摆放一条线;“一统一”是指被套、床单全部统一了颜色、统一了款式,看起来显得整洁、干净,使学生养成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自本学期开学起,学校精心实施了“营养餐”工程,为了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进行,学校加大食堂配套设施投入,(就今年而言学校经费在不足4万元的情况下,食堂设施投入就达2.5万多元)瓷化墙面120平方米,购臵消毒柜、食品留样柜、和面机、压面机、电冰柜各一台等,大大改善了学校食堂设施,为营养餐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做好食堂的安全管理,我们按照“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保证营养,确保安全”要求,在严格执行索证索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理食堂餐饮许可证、为餐饮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的基础上,用“三查三记一留样一签字”的工作措施,确保营养餐的安全和落实。一查是采购人员对所供商品的生产批号、厂家、有效期限和商品外包装进行查验;二查是供餐员对学校提供的营养餐有无异常进行查验;三查是供餐员在学生进食时对异味异色变质情况进行询问检查。“三记”是指:采购人员记好台账;分发食品人员记好各班分发食品的数量;供餐员记好进餐学生情况。“一留样”是做好每天营养餐的食品留样。“一签字”是供餐员和就餐学生在供餐记录上签名。以此为依据,学校抓落实,辅导站抓督查,把好进货、运转、储存、加工、进餐的每个关口,形 成规范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关关交接,责任到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链条,确保万无一失。
4、在学生交通安全方面,为了做好寄宿生在离返校途中的安全工作,辅导站、学校主要领导曾3次专门到火烧城村联系村干部、召集家长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家长,要切实做好寄宿生离返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并不定期抽查接送寄宿生的营运车辆是否存在“三五”现象、是否超载等,这一做法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同时,针对本校走读学生上学、放学情况实行路队护送制度,每个路队挑选两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路队长组织学生站队,教师专人负责护送学生通过安全隐患路段。通过以上举措,确保了学生的交通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
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抓管理、创特色”的效果尚不明显,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创建还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2、由于学生住宿,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对食宿环节的投入,如,炊事员工资、水、电、煤、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支出,造成学校经费紧张。
3、不安全因素增多,如学生食宿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需要全天候无缝隙管理,同时也加重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4、学生由于寄宿,需要生活费、交通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五、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量大,学校需要增加生活教师和门卫,来降低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缓解工作压力。
2、希望政府提高寄宿制学校的人均公用经费水平,解决寄宿制学校经费紧张问题。
3、由于学生往返学校需要乘车,希望上级给予寄宿学生适当的交通补贴,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
4、营养餐在实际运行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费用,希望上级给予学校一定的补贴。
5、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买药、看病不方便,希望给寄宿制学校设立医务室,配备校医。
6、学前班管理经费缺乏,希望国家把学前班也纳入经费保障机制。
石门镇马营坡小学 2012年6月11日
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二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前
教育工作整改情况汇报
辰溪县教育局(2011年9月26日)
各位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对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关心。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八次主任会议的工作安排,现就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前教育工作整改情况作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面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不断完善布局调整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19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育局。领导小组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严抓责任落实。根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立健全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实现了任务目标、时限要求和责任人“三明确”。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面督查和指导,及时掌握学校布局调整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工作中,各乡镇、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
界人士广泛参与,形成了工作合力,保证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2、立足全局,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快布局调整步伐。一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规划。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规划目标。与此同时,我局紧抓机遇,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新农村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建设等进行有机结合,加快了资源重组,优化了教师结构,避免了重复建设。二是加大了城乡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十二五”起始之年,我县启动了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城东学校、火马冲、城郊、小龙门和安坪的一贯制学校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学校布局调整不断趋于合理。根据教育强省、强市的相关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县合格学校创建达标率为85%,照此比例,我县应完成建设45所。目前我县已创建达标10所,今年申报创建3所。因此,2012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计划创建合格学校8所。三是强化了督导考核评估。根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对各乡镇每一年度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督导检查评估,认真研究并及时处理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
3、整合资源,适度倾斜,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加快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自2008年起,我县已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0所。今年申报创建板桥学校、小龙门中学和辰阳明德小学三所合格学校。“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合格学校创建力度并在建设项目规划上倾向于安坪片区和潭湾片区,力促区域均衡。二是严把合格学校建设质量和验收关。加强了工程质量管理,坚持所有工程严格遵循正当程序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原则,并聘请了监理公司进行现场监理;加强了专项资金管理,按国家规定做到了专款专用;加强工程质量验收和学校管理力度,保证了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始终坚持创建一所成一所的原则不动摇,确保合格学校名符其实。三是加大了对合格学校的督查力度。自今年6月20日,由教育督导室牵头,各相关职能股室配合,对已建和在建合格学校进行了认真督查,对已建合格学校,督促其利用已有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办学成果;对在建合格学校,督促其多方协调关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明确职责,确保验收合格。四是坚持教师资源和配套设施向农村学校倾斜。今年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省特岗计划和国家定向免费培养等途径新入教师61人,现已全部安排到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任教,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性矛盾;通过财政挤、社会捐、学校筹等方式,全县共筹集资金100余万元,为农村学校添置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其中包括学生钢架床1000架、学生课桌椅1500余套和各类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
4、统一思想,多措并举,有效遏制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一是制定了工作方案。今年6月份,教育局制定了《辰溪县2011年秋季高中、初中、小学招生工作方案》,召开了城区学校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招生工作会议,明确了各校招生计划,规定初中、小学各个班级人数必须控制在60人以下。二是严格学籍管理。重申了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强调了未按规定招收新生不予注册、不发放公用经费的严厉举措。三是加大了对学校班额控制的监管力度。采取了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负责的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加大监管力度,“大班额”现象得到了一定控制。
二、学前教育方面
1、立足长远抓发展,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一是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学前三年教育分年度发展目标和公民办幼儿园三年布局规划,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了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二是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实行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引导我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三是把好准入关,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规划,依法依规严审每一所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实行年检制度并逐步建立了学前教育 的资料台账。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非法幼儿园的打击和处置力度。
2、多方筹资促发展,积极利用好扶持政策。一是集中财力办好示范园。不断完善和严格“示范园”的评选标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园”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积极争取办园项目。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积极向上争取办园项目,努力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幼儿园的目标。今年我县向上争取到了谭家场乡柘木屯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园舍维修及配套设施共投入资金31万元,国家投资15万元,现已到账10万元。目前,工程建设进展良好。三是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发展。制定和完善民办幼儿园的准入和规范制度,利用好国家的相应扶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管理措施,千方百计引导民办幼儿园走健康发展之路。
3、部门联动保发展,不断完善各部门职责。一是教育局管理职责明确,监管到位。教育局明确了业务股室和专人主抓学前教育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各股室分工明确,配合紧密。二是其他各部门尽职尽责,责任到位。物价部门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教育收费大检查,从源头上遏制乱收费现象;消防部门积极开展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消防设施检查和消防知识培训,并组织全县学校在开学初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为促进学校、幼儿园的平安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过来一段时间,虽然我县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不够。由于我县属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财政十分困难,难以挤出更多资金用于教育发展。二是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缺教室,教师缺住房,学生缺寝室,实验缺设备,电教缺仪器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学校缺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的情况较为突出,而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城镇及城周和交通便利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普遍不足。四是教育布局调整有待完善,思想认识难以统一。部分干部群众和既得利益者对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思想障碍大、统一认识难。城区学校部分年级的“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继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大力抓好学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布局调整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为全面完成布局调整任务提供资金保障。根据教育强省、强市的相关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县合格学校创建达标率为85%,照此比例,我县应完成建设45所。目前我县已创建达标10所,今年申报创建3所。因此,2012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计划创建合格学校8所。
三是进一步加大推进布局调整力度。根据建设教育强县工作需要,下一阶段,将对全县学校布局作进一步规划,集中财力、重点投入,继续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到2015年前,撤并一批农村教学点,集中力量办好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和片完小,使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更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学,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按照《辰溪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全县将新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建、扩建一批村级和社区幼儿园,继续完善已办证幼儿园的建设,依法审批一批布点合理、条件成熟、具有办园能力的幼儿园。加大对非法办园的整治力度,全面铲除非法幼儿园,确保全县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制度,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抓作风建设。按照《辰溪县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二抓业务考核。每年举行一次校长、教师业务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优评
先、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将实行待岗处理。加强对校长住校、兼课、听课等情况的考核。三抓人才引进。根据我县中小学校需要,我们将从通过招考特岗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和免费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等途径,充实了教师队伍,完善了教师结构。四抓评议、惩处。严格实行社会评议机制,并建立健全教师违规违纪惩处制度,对评议较差的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违规违纪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三
关于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报告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市教学点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进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从2002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布局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全市农村教学点、小学、初中持续大幅减少。到2008年底,我市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3224所调整到目前的886所。其中初中142所,小学740所,特殊教育中心校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317所(其中农村小学210所,农村初中107所)。农村小学197个,教学点13个。
尽管影响布局调整的因素很多,我市各县、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几个主要动因是共同的。
首先是农村学生减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再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因素相叠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在广大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生儿养老的生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避免子女缠身、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日渐普遍。与此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流动,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在一些地方,村里人锐减,往往只有老年人在家守着,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学龄儿童迅速减少,学校和教学点规模迅速缩小,有的只好开展复式小学。
其次是期盼优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自身观念的变化,农民群众在子女“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满足这种诉求。2000年,我市虽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基础还比较薄弱,急需加以巩固和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过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是现实的选择。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提醒“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我市针对农村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成本高的现实,把解决农村学校布点过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结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项目,有计划地削减、整合、撤并了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对于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愿望、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产生了积极效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状况。生活殷实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也愿意并有一定能力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农村家长希望子女上“县城学校”、“镇上的学校”愿望强烈。
第三是我市积极推动。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需求与城乡间教育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各级政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推进,成为布局调整的直接推动力。于是,很多地方根据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投入,并将其逐步纳入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体现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的地方在理解政策上出现一定偏差,布局调整工作确实存在过快过急、推动力度过大的情况。有的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缺乏系统调研和科学论证,未将农村义
务教育学校布局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人口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考虑不够。有的地方把学校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学校”,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超越实际,急功近利,把追求扩大学校规模作为教育政绩或形象工程,制订出不切实际的学校撤并“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应予以深刻反思。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若干成效和突出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在我市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伴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进行的,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制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并入学校班额过大、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增加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加以纠正和解决。
(一)若干成效
1.改善了办学条件
据教育部门统计,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场馆面积、自然实验教学
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生均图书均有提高。
2.提升了教师水平
结合布局调整,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并对教师进行了重新配置。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初中、小学生师生比2001年下降;农村专任教师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
3.提高了教育质量
伴随着布局调整,中小学的校均规模发生了变化。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增加。规模化办学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课程,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明确了办学思路,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有效提高了办学水平。一定规模的学校有条件和能力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组建学生社团,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问题
1.上学路途变远,交通未能跟上
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据估算,如把寄宿与非寄宿学校一并测算,全市农村初中、小学服务半径显著拉长。上学路程变远使得走读学生起早摸黑上学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学
校或教学点撤并不当,致使低年级小学生也要长途跋涉去上学,令人辛酸。
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虽然少数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解决了部分学生上学的问题,但受车辆数量、经费、线路、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只能自行解决上学交通工具等问题。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情况日趋复杂,学生在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在国家《校车管理条例》出台前,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很少;学校租用、家长租用车辆较多。农村学生上学乘坐农用车、三轮车、拼装车等无客运营运资质的车辆和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2.农村学校萎缩,城镇学校班额过大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很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据了解,很少有县、市、区提出适当保留教学点的措施。
一些县、市、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小学大班额比例比2001年明显增加。随着农村小学的撤并,城市、县镇的压力越来越大。
3.挫伤了少部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由于农村教育事实上还必须依靠乡村两级来办,寄宿制学校撤销了一批村级学校,村干部思想认识转不过弯,一部分村民抱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4.寄宿条件较差,管理人员缺乏
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寄宿生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学远的问题。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生人数比2001年大量增加。农村寄宿生的大量增加,对寄宿制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地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上倾斜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寄宿制学校办公经费严重短缺,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生活设施配置不足,缺乏生活管理人员,难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施很不配套,图书室、仪器室、音体器材室都没有。“普九”时留下的图书、仪器、音体器材也已陈旧老化,几乎不能为新课程所用,信息技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随着中央和省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实地调研中,厕所不足、缺乏澡堂、床铺紧张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更让人
担心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缺乏专职的保安人员。很多情况下是专任教师排班值勤。有的教师晚上值班,白天上课打不起精神。也有的地方聘用了临时工,但没有用工合同,也没有稳定的工资渠道。
5.家长负担加重,陪读现象增多
农村学校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调查显示,2008年,由于布局调整,住宿生一年额外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平均是133l元,走读生额外花费的费用平均是950元。从教学点、村小、中心校到初中,学生额外付出的教育费用都有所增加,以住宿生为例,每生额外支付的教育费用:教学点为769元,村小为1113元,中心小学为1356元;初中是2041元,九年一贯制学校为2112元。虽说日子渐好的农民群众通常愿意多花一些钱让孩子吃好、住好,但仍有部分群众感觉负担较重,对家庭经济影响很大,负担不起。此外,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到寄宿制学校所在地方租房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加大了开支,往往也有抱怨。这对农民来说依旧是不小的开支,相比较于在村小学读书,负担明显加重了。按最低标准每月生活费10元(不计粮和蔬菜),住宿费每月5元,全年以10个月计算,寄宿制学生比在家食宿的学生每年最低要多出150元。一般学生每年要多交纳350元,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与工作思考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利益相关者都应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依据各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提高质量。
1.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关键是应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小学1—3年级学生年龄小,应能在本村就近走读就读。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应能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才安排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综合考虑学生家长需求和负担、学龄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规划完善学校布局,不要让学生每天把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上学路上。
2.严格撤并学校程序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因生源减少等原因撤并学校,当地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学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举行听证会。多数群众不答应的事,就坚决不要做。听证环节通过后,应把撤并方案上报审批。经批准的方案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好事办好。在今天,无视多数群众意愿的决策、不顾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行动,都是非常危险和必须尽量避免的。
3.办好村小和教学点
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应予保留和办好。首先,应建立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于规模很小的学校或教学点要成倍地核定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其次,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并使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具,保障具备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开发和输送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再次,中心学校要统筹所管辖和辐射教学点的课程安排和教师配置,通过教师巡回教学等方式,保证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最后,教师的配置应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设立特殊岗位津贴。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首先,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其次,要提高现有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再次,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实行校长聘期制,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
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满足国家义务教育的整体要求,不能靠降低质量要求来贴近农村。但是,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感染力,课程应适当体现农村特点。尤其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生产、生活、自然、文化实际。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又要让学生有机会与城镇同龄人交流。另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倡导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6.解决其他突出问题
首先,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通过车辆接送学生上学的地区,要考虑发挥公共交通作用,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增设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发放学生车贴,方便学生乘坐。其次,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学生寄宿的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应尽快出台文件,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职责,制定资金筹措分担比例。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应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足额拨付,保证到位。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再次,做好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应本着统筹兼顾、教育优先原则,在满足了当地学前教育、成人培训、学生实践等教育需求前提下,明确权属,妥善处置。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仅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区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要关系。一是城乡统筹与倾斜农村的关系。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的关系。三是整体谋划与尊重特色的关系。四是循序渐进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五是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四
学校布局调整之我见
一、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成效
1、改善了办学设施条件。
通过撤并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 并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多媒体室、体育室等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充实和改善。
2、改善了师资队伍状况。
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教师队伍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 中心小学体、音、美等学科配置了一些专职教师, 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布局调整, 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的师资配置合理、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教学管理也比较规范, 因此能够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 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二、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合并后部分小学生上学路程较远(豆坪、产坑等距离中心小学10多里),学生上放学交通工具欠缺,途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和生源流失。有些孩子搭乘公共汽车或拼车上学,额外增加了交通费用;有些孩子在学校就近租房寄宿,还有些学生流失到县外和县直学校就读,增加家庭支出和致使生源流失。
3.并校后生源层面多(生活、学习、家庭等习惯差异)使中心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4.布局调整教师相对集中,优秀教师9个流动至县直实验小学,使学科配置难于安排,教师队伍老年化,中心小学221位教师中,女教师50周岁以上达10人,男教师55周岁以上达68人。
5、调整后的中心校学生数相对集中,中心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配置不齐(只有中心校本部配备各科1-2个,其它完小校几乎没有),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6、校安工程未完成,整合后的学校(坑里644平方米、湖田998平方米)危房未拆,还在其中教室上课,存在安全隐患。
三、部分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对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没有按照就近入学、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就学困难。
2.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实际。
3.布局调整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进行实际深入的调研。
四、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建议
1、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地“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
2、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
3、因地、因时制宜,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4、优化搭配老、中、青年教师,配齐各校各科专职教师,按各校学生术或班级配备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5、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最后,各地应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公共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并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6、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各校配套教育教学设施建设。
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五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