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一
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他的去向是什么?对于物质相对富足了的`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梦想,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个中国崛起傲然世界的梦想。
“中国梦,我的梦。”中华的崛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可要实现梦想,我们的努力方向又通往何方?在发展的夜航中,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了坚固的巨轮不够,更重要的是掌舵人,是灵魂。这灵魂便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没有对民族思想精神的探求与学习,梦想将遥不可及。发展文化,建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至关重要。
但中国的历史,是以儒为主的历史。“为政以德,劈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子为政的观念。儒家讲求以德治国,是要百姓爱德行而被感化,自发的拥戴国主。而当下中国社会的法治,是否与传统文化思想背道而驰?那与社会现实不符的传统思想,能否在当今令当代人树立文化自信?
其实,法治下的中国社会仍包含儒学思想。死刑前的缓期,是对犯人们抱以合理的宽恕之心;各级代表联合修订宪法,是将最能代表众人的意识统一。法律并非刻板的非黑即白,也非不知变通泥于条规,这种含有温情的严肃与为人民服务的秩序维护是法治下儒家的“爱人”思想。
儒家思想中未尝没有法治之意。“上好礼,则民易使之”,“礼”便是规矩,是众人认同并应当遵守的条例,与“法治”的条规相通。儒家讲礼乐,正是欲用一种外在形式来约束人民的行为,起到社会秩序不乱的目的;而法治讲法律,同样显明底线来维护公共利益安全。二者虽形式不一,本质相同。
因此我们不妨说,法治与传统思想并不冲突。相反,“仁”,“义”,“礼”,“智”,“信”和“忠”等价值观依然适用于今日,被当下所借鉴。以德治为主人治为基础,相辅相成。有儒的法,有了人情有了引导,众人不再畏于强权心含抗拒;有法的儒,令人有了顾忌有了提醒,众人不再无所畏惧肆意妄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促进人们对文化的更深解读,给人对传统思想的认识从而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发扬光大。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对于文化价值的肯定将转变为一种文化信念,而这信念终有一刻将蜕变为信力,在中国梦的实现上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由法治加深文化自信的中国,终将使国运更加兴旺,实现众人的中国梦。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二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三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事,讲中国人做人的道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特点鲜明,中华文明特点具有延续性、伦理性、民族性以及包容性。
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名额,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我学过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国家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惨和对祖国的热爱。
但是他们是在失去国土之后才反省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觉不能等失去了才懂的珍惜,我们要从现在,时刻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做正确的。
即使我们长大不能作伟人,但至少问心无愧,为民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请试想一下,如果中国13亿人民都献出自己的力量,那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都一定会强大起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同学们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的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决不做有违背道德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四
“悠悠文化五千年。”这是我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所总结出的。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意识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重礼仪,讲道理。不过在我看来还要再加上几个字:在古代。不说远的,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日本游客在泰国裸体跳舞,被认为是中国人被骂”我想看到这句话许多人都会去骂日本人,骂泰国人。
在我看完这条新闻三个感受:愤怒,羞愧,悲伤。出国旅游的人中,有些人表现的多恶劣臭名远扬,所以泰国人才会把这个帽子扣到国人头上。其实不用多说大家也看到过许多类似文章。从小老师父母就教育我们要懂礼貌,现在的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素质却在下降。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我认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书法。篆书静中有动,草书狂放连绵。楷书端正工整;行书易识好些。现在人们大多都有“提笔忘字”的习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电脑,手机。打字发信息。学生中也极少有学习毛笔字。比如我的哥哥,那次我写了一个悠哉的“哉”问他这是什么字。他不假思索的答了出来。当我让他执笔写时,他竟说不会。还觉得拿笔很别扭。现在一想,我不禁嗤笑。外国有人痴迷于中国汉字。但中国人却“忘”掉了自己国家的字。
当我读到“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时不禁回忆起小的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炮声四起,霎时间街上便挤满了人,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在俏姑娘前大展身手。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世界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潮流,理论。现在网络上出现了玄幻,奇侠,穿越架空。占据了学生的书架。没有人去读《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学的姹紫嫣红、瑰丽璀璨早已被现今各种所谓的“书”给淹没。
现今青少年生活已被科技产品所占据。许多传统文化早已消失殆尽。国画,皮影,腰鼓,书法,国学,孝德……也已岌岌可危。在此,我真心呼吁大家学习中国文化,不要让中国文化消失。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五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篇六
铃儿响叮当欢庆圣诞的歌声喧嚣在城市上空,圣诞树上纷繁的彩灯闪得我心烦意乱,图片里圣诞老人那伪善的笑容让我觉得格外刺眼。
一向素雅的古街变得妖娆起来。我的心狠狠地抽搐,西方化的风潮席卷了大街小巷,何处才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归处?
心惶间,瞥见一处孤巷,在灯红酒绿的阴影中,那经历过风雨沧桑的石板路,路旁古朴的门扉,似有缕缕馨香随风而来,吸引我走近。
巷口,一位老人鹤发童颜,只见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书写,笔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赏这副画面:老人紧握着笔,将笔浸入身边的砚盘,吸水、提笔、起、顿、转、出锋,笔画是那么遒劲有力沾上水迹的青石板瞬间变得极富神韵。老人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那大笔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似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华灯初上,人群涌动。快点快点,晚了就赶不上圣诞晚会了!几个人推推搡搡地从巷口跑过,踩在了老人那还未干的字迹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拦,一个小女孩停了下来,退后一步,歪着脑袋看那些字。她的母亲一个箭步冲过来,也踩在那几行水墨书写的字上,对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个穿得老土的老头儿,还有那个烟灰缸,脏死了,别动!老人低头瞄了眼身上的旧长衫和地上的砚台,嘴角掠过一丝苦笑。
那丝苦笑如钩,划破了我心。那是他不被人理解的无奈吗?还是他看到文化无人继承的忧郁?
我不由感慨万千。从小爸爸就跟我说: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这是我们的根,不该丢失。我也喜爱书法,横竖撇捺早已刻在我的灵魂里。还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精巧奇妙,意蕴无穷?还有哪一种语言的体系比汉语更复杂恢宏?还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中华更悠久绵长?而眼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啦?
那小女孩被妈妈拽着从水墨字上走过,赶集一般去参加圣诞的狂欢。我的心空空的,带着虚空的痛。不该啊!我们为何总在邯郸学步,却丢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若如此,何来国家的复兴与强盛呢?
带着忧叹,我离开了巷子。大街上,圣诞树依然散射出诡异的光,坚定了我内心的信念:我要从自己做起,找回我们的文化传统,找回那不该丢失的文化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