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篇一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第三,中国在近现代虽然落后,但有今日重振之契机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篇二
庹国阳
1:54:57 am
第 1 页
2013-4-8
1:54:57 am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
(2)礼乐制度
(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
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 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 教育感化
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
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 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
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
(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 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
中国文化土壤
一、定义
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
二、内容
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 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
(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
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
(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
(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 分封制
定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义庄的创始人:范仲淹
中国在二级群体中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
中国的物态文化
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特点:1 创造性
2时代性
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
3民族性
二、中国物态文化元素概述
(一)生产 1农业
(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分界线:长城东段或(400mm等降水线)最伟大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2)特点:土地国有,家庭生产
(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平1
庹国阳
1:54:57 am
第 2 页
2013-4-8
1:54:57 am 保守
忍耐
2手工业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
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 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
内敛式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 农 工 商 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抑制商业的过分发展,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
第三,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
中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
(二)生活
1、衣服
(1)基本情况
中国服饰最早利用的植物纤维是葛,成为文化残存的中国古代的衣服材料是麻,丝与瓷是中国早期外销的最重要的两种商品(2)中国服饰的文化功能 a人兽之别,羞耻感
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
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
2、饮食
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
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典型的农业文明; 第二,宗教观念淡薄; 第二,极强的群体意思;
第三,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 第五,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
最早提出“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是梁漱溟。中国文化早熟(优缺点)的表现(如何理解)第一、思维方式上,直觉发达,理解滞后;第二,世界观上以天人合一代替天人相分;
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
3、建筑
(1)传统建筑概说
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
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
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
第一、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建筑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西方式建筑永恒不朽的思想,中国建筑以木料为主要购材,斗拱为结构之关键;
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
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4、社会交往
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 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
(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
(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
第六章
中国的制度文化
一、制度文化的定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组建的各种具有外在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特点:
1、时代性
2、客观性
3.、强制性
三、中国制度文化元素概述
1、科举制度
(1)定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并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从隋唐至清末,历时1300年,全盛于明清时期。(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a两周时代:世卿世禄制
b战国时代:客卿制
c帝国时代
察举也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d共和时代:选举
(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使权力资源的分配有序化,减少了社会动荡;
b维护了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
庹国阳
1:54:57 am
第 3 页
2013-4-8
1:54:57 am 权统治;
c传承了中华文明;
d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
2、法律制度(1)定义和特点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
b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称之为“变法”)c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d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
e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f立法、司法与行政统一,行政干预司法;g以实质正义代替程序正义。
《唐律疏议》——把儒家思想法律化
第七章 中国的行为文化
一、行为文化定义
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特点:
1、大众性
2、民族性
3、地域性
4、非强制性
三、行为文化元素概述:仪式
(一)定义与特点
1、定义:仪式是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且为人普通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特点:(1)神圣性
(2)话语的神话性(3)象征性
(4)高度的形式化
(二)节日
1、节日的本性(1)节日能让人在一个非对象化的时空中自由地舒展开来。
(2)节日体现了一种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中国,仰韶文化时代是森林休耕,龙山文化 史灌木休耕;春节在中国已经有至少三千年的历程。
(3)作为生存时间与体验的节日,总是会有些不寻常的交汇和新鲜经验。(4)节日还具有一种重新创造世界的神圣氛围。
2、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些特点?(1)根植于农业文明
(2)祖先崇拜的宗法制特征(3)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4)非人格化特征
第八章
中国的心态文化
一、定义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等。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二、特点:
1、精神性
2、先验性
3、超稳定性
三、中国心态文化的特点:人文性
1、这种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
2、这种人文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神本主义;
3、与此相关的就是中国人对伦理的过度重视;
4、非科学性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
唐代佛教唯识宗哲学消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思辨性太强。
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原因:
1、与商周巫术文化传统的没落有关;
2、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经验论导致了实用理论的顽强保存;
3、宗法血缘导致了人际关系异常突出,阻碍了纯粹理性的发展;
4、先秦时代的社会大变动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四、中国心态文化元素概述
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思形态。
(一)社会心理
1、定义: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尚未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庹国阳
1:54:57 am
第 4 页
2013-4-8
1:54:57 am
2、乐感文化
从文化模式来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也称爱感文化),基督教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伦理型 特点:
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日本文化按照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说法就是耻感文化。特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中国古代的艺术(1)青铜器
a、特点:饕餮纹,人兽共生
b、美学风格:李泽厚称之为“狞厉的美”(2)雕塑
特点:与绘画有关: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3)书法
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4)绘画
特点:一是散点透视,二是遗貌取神 文人山水画以宋元时期水平最高(5)音乐
中国音乐的主流是无音节体系(6)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和昆曲
特点:程式化,虚拟性
程式化:程式指的是前人戏曲艺术经验的凝固形态、程式化就是在戏曲表演中以故常为法度的一种普遍倾向,是对前人戏曲经验和已有格局的蹈袭和俯就。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的文化领域 经学:训解和阐释六经及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压倒的一切的学问,成为古代社会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近代以来在物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心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篇三
课堂随想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作业
从汉字讲到中医,从华夏与夷狄之分讲到中西方的文化信仰,让我们重走了一遭这五千年来的历史,走了一遭欧亚与美洲。实在的说,《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已经颠覆了我的从前的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给我映像最深的是汉服,因为仅仅是汉服这一环就占去了这门课很长一段时间,其实也不只是老师关于汉服的讲解用了很长时间的原因,更是汉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又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常讲衣食住行,衣在首位,是因为服装不仅是人的一种外在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最综合体现。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它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为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今天,汉服一直传承着,即使经历过了蒙元满清的民族压迫,它也一直没有断绝。汉服也不是仅仅一个款式,也有分为“深衣”,“襦裙”,等等宽袍大袖的风格,也有“短打”精干实在,虽然款式不同,但却有一个特点始终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
其次便是关于蒙元满清的讲解。蒙元满清是否”属于”中国?今天我们普遍认为是的,过去我也是这般想法,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开始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即蒙元满清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中华’我们亦称之为“华夏”,“华夏“一次中,”华“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夏“为礼仪之大故称夏;古人是以服装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之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含义,因此“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诗书礼乐志所用也,礼乐易春秋——即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为礼乐教化,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今天我们时常听到有人夸赞成吉思汗如何如何,康乾盛世如何如何,殊不知蒙元满清都曾踞于中国的土地上,但其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想到都头皮发麻——满清以暴力来强制中国人剃发易服,其所实施的文字狱实在让人闻风丧胆,人人谨言慎行;蒙元犹有甚之,在蒙古人的铁骑与弯刀之下有多少中华儿郎死去?又有多少老弱妇孺惨遭杀害掳掠?甚至有他们吃人的骇人传闻。这岂是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说到“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而满清虽没有诸多耸人听闻的事,但如何不与蒙元一般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伤害,直至产生一定的历史倒退?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汗。“
还有便是中医。过去的我虽然知道中医是什么,却不甚了解,甚至连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恐慌中屡建奇功的事迹也是不久前的课上才了解到的,实在是有些惭愧。老师讲透过中西医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实质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西方的医学是科学,是对“物“而言,而中医是”人“学,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的学问。但今天的中医实际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比如现在很多人一谈起中医,最常说的就是,中药没有副作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一句话:”是药三分毒。“这有没有副作用大家心里都有点悬。然后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可是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就算是揣着几片药有时还会忘吃,谁还会有功夫等待煎熬中药呢?再如,像大点的手术,中医它搞不了,中医现的功能更多的是调养,也不提倡动手术,认为手术会“伤气”。还有就是中医的科学性,注意,是科学,有证据才叫科学。中医强调的阴阳五行,说人身体里有阴阳五行,这又如何证明呢?今天的大多数人受的是科学教育,没法证明的事如何让人放心?而且现在的中医理论体系,还是以前祖宗那一套,没一点新意,病毒都在变异了,还固守老一套可行吗?诸般疑问,实在是让中医难以翻身。但有一点我是始终坚信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的复兴也指日可待。
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其实是一门很值得深思的课,尤其是批判关于现代中国人关于蒙元满清的“误解”时,我有一种迷糊是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师的观点虽然有些我也不怎么赞同,但始终都让我深受启发。
庄艺峰
20125565 土木5班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篇四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是卞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向我们传授了中国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以为那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知识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这只是他的精髓而已,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姿,斑斓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更加有意义,有必要。我认为该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只在文学专业开设,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国文化概论》总之向我们传授了太多的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篇五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一、题目类型与分值:
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 多项选择5题)
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
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
5、综述题——15分(1题)
二、重点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
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
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
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
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p.127)
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p.268-270)
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p.258)
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p.306-307)
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
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
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陆九渊主张为学先“尊德性”,“发明本心”,“六经皆我注脚”。
王阳明则据陆的“心即理”说加以发挥,大倡“致良知”与 “知行合一”说,二者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