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而改进和提升。怎样提高自己的情商,与人更好相处?总结是一个整理思绪、明确目标、展望未来的过程。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a版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为我们在高中学习函数的概念,这一内容进行了铺垫,而函数的概念又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科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琴方面,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目前学生处于高一阶段,在中学已经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问题,为重新定义函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并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
教学。
内容,及学生学情,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进步作用,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难点为函数符号fx的含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我们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领导发现练习巩固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动手尝试,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再创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下面我将着重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例如,正方形的周长也要与边长x的对应关系是l=4x,而且对于每一个x都有唯一的l与之对应,所以l是x的函数,这个函数与y=4x相同吗?又如你能用已有的知识判断y=x与y=x/x^2是否相同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概念,此部分我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初中所学知识引入课题,由熟悉到陌生,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接下来,引导探求以书上的四个实例高速列车时间与路程关系,电器维修工人工作天数与工资的关系,时间与空气质量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这四个实力为例,让同学们探究其对应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范围,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第三部分,归纳。
总结。
形成知识,让学生总结第一到第四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特征,由此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设计意图为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共同点,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精神,第四部分变式训练巩固知识,思考反比例,函数y=k/x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请用函数定义描述这个函数,这是为了通过变式使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能更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五部分,深化知识习题训练,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布置三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做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第一题,第二题为基础题,第三题为选做题,习题训练复习巩固很重要,树立夯实基础目标,坚持事求是,脚踏实地。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二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本章节9个课时,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确定。
一、教学基本思路及过程。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借助小黑板)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等参差不齐等。
三、教法、学法。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
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三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本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中1.2的内容,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三要素及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下面我将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课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课标解读。
关于函数内容的整体定位和基本要求解读:
(2)强调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多次接触、螺旋上升;
(3)关注背景、应用、增加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4)削弱和淡化了一些内容,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复合函数等;
(5)注重思想和联系——增加了函数与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
(6)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函数及其性质。
【依据意图】。
(1)教材如此要求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本质,而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不要在过于细枝末节的非本质问题上作过多的训练,有了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值域自然就定了。此外,“课标”建议先讲函数再讲映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函数的本质理解。
(2)希望通过方程根与函数零点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函数概念、函数思想及函数这一主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将函数思想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化。
(3)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根的常用方法,更为一般、简单,能很好地体现函数思想,“大纲”只是用“三个二”解决根的分布问题。
(4)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快速计算的工具。
3、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这一节所学习的函数概念既是对初中所学函数概念的一次升华和再认识、对集合语言的一次重要应用;又是以后继续学习函数的性质、数列等等知识的必备理论基础,在函数学习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2)内容与课时划分。
本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中1.2节,计划教学2个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第二课时内容为:区间表示、较复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4、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
(2)本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较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5、教学目标。
【依据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依据,课时目标分解如下:
【课时分解目标】。
1、能够列举生活中具有函数关系的实例;
2、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定义,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带根号,分式)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从函数的三要素的角度去判定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形成函数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概念课,重在概念的理解和形成,但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联系旧知、突破难点、生长新知。为此通过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及精髓,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法。
问题式教学法(实例情境、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归纳抽象)。
由于本课题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揭示函数的本质,无论难度还是跨度都有质的飞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通过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启发、发现,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并灵活应用多媒体、黑板呈现、展示、交流。
[意图依据]: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2)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不能一步到位,要注重螺旋上升;(3)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展示实例、学生举例、典例分析、小结归纳等环节穿插若干问题,引起思考,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互评。
我们知道越是基础性的概念,其统摄性就越强,学生从中领悟到的数学就越本质;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难度大、时间长,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我重视学生在列举大量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对所给出实例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探究,合作,提炼,感悟函数概念的“本来面目”,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预习环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互动环节有学生的合作交流、在课后拓展环节有学生的探究学习。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获”有所“用”。也恰好能够体现我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何用”来设计本课题的整体思路。
[意图依据]:本课时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着重让学生经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了解、归纳而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理解函数概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逐层推进六个步骤:
1、课前预习、生成问题:
2、创境设问、引入课题:
3、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4、思考辨析、深刻理解:
5、提炼总结、分享收获: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四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ky=,k0)。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解:y=x(20/2-x)=x(10-x)=-x2+10x(0。
解:y=100(1+x)2。
=100(x2+2x+1)。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2)s=3-2t2。
(3)y=(x+3)2-x2(4)s=10r2。
(5)y=22+2x(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文档为doc格式。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五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
(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六
教材采用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本章节9个课时,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确定。
一、教学基本思路及过程。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借助小黑板)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等参差不齐等。
三、教法、学法。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
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七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标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1:提供一张表格,把上次运动会得分前10的情况填入表格,我报名次,学生提供分数。
名次(得分)。
情景3: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图略)。
提问(1):这三个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几个变化的量?(两个)。
提问(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将如何?(它的值也随之唯一确定)。
提问(3):这样的关系在初中称之为什么?(函数)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在创设本课开头情境1、2的时候,我并没有运用书中的前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改成提供给学生一张运动会成绩统计单。是为了创设和学生或者生活相近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第二个例子我改成一道简单的速度与时间问题,是因为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还不是很熟悉。同时这两个例子并没有改变课本用三个实例分别代表三种表示函数方法的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导分析,探求特征。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此问,为引导学生改变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这里也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的体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引。
提问(4):观察上述三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两个集合,具体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5):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对应)。
及时给出单值对应的定义,并尝试用输入值,输出值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对应。
提问(6):现在你能从集合角度说说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引出函数的概念。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上述一系列问题,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探求定义,提出注意。
提问(7):你觉得这个定义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剖析概念,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便于理解记忆。
4、例题剖析,强化概念。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单值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2)y=x-1;(3);[设计意图]首先对求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方法引导,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通过(2)(3)两道题,强调只有对应法则与定义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相同的函数。而与函数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进一步理解函数符号的本质内涵。
例3、试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5、巩固练习,运用概念。
书本练习p24:1,2,3,4。
6、课堂小结,提升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将对学生形成的知识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
1、我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2、为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也可将某些问题改成判断题。
4。本节课的起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理想的教学情景。
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